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,餐饮界素有“一蟹上席百味盖”的佳话。2005年,四川省发生了一件大闸蟹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,那就是正宗四川产大闸蟹,8月底“爬”进上海滩,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大闸蟹展评,一举夺得金奖,现在它已经成为香港、新加坡、台湾等地的抢手货,成了好吃者嘴边的一道时尚美味。多年来,大闸蟹一直是高档宴席上的主打菜品。近日,成都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负责人告诉笔者说,大闸蟹规格越大蟹黄越厚蟹肉越丰,其价格越高。目前的市场行情是,规格100~150克的大闸蟹,卖价60~100元/千克;规格250克以上的卖价达400元/千克;而规格100克以下的,卖价仅30~40元/千克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大闸蟹已开始走出高档宴席领地,进入寻常百姓家。 近年来,各地大闸蟹养殖发展迅猛。四川养殖大闸蟹的主要有成都龙泉驿区、成华区、金堂县,以及绵阳、西昌邛海等地。其中,西昌邛海规模最大,养殖水面达600公顷多(近万亩)。但由于部分养殖户(场)养殖模式不合理,管理措施不科学,再加上饲料等价格上涨加重了成本,导致大闸蟹规格小,品质劣,卖价低,养殖效益不高。因此,为增强大闸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,要将以往的“大闸蟹”改为“养大蟹”,优化养殖模式,完善管理措施,千方百计提高大闸蟹的上市规格和品质,从而提高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。
营造优良环境
模拟天然生态环境是大闸蟹无公害养殖提高其品质的有效途径。池塘面积不宜过小,一般以2~10公顷为宜,以利于水环境稳定,水深要求在高温季节深水区能达2米。蟹池内做成沟状或中央做一土堆,形成浅滩,沟的面积占池面积的15%~25%。水源可靠,无污染,水质符合《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(NY5051-2001)》标准,能灌能排。池外围用黑色钙塑板作为防逃板,入土10厘米,每隔0.7~1米用竹桩固定,外加网卡防敌害入侵蟹池,池埂内坡用厚塑料膜铺垫以利保水。蟹种放养前15天左右。彻底清池,干池每亩用生石灰65~70千克,带水清池用125~150千克,溶化后全池泼洒。生石灰的作用有三点:一是杀灭野杂鱼和敌害生物;二是改善池底(或淤泥)土质;三是增加水中钙的含量,改善池塘水质。 清池后加入新水,及时栽植水草。水草既是蟹栖息、觅食、避敌和蜕壳的场所,又是食物中维生素、粗纤维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,同时还能净化水质。水草的种类包括浮水植物(水花生、蕹菜、浮萍等)和沉水植物(伊东藻、苦草、轮叶黑藻等)各占总面积的1/3,并适当移栽挺水植物(芦苇、蒿草等),沉水植物区用网卡分隔拦网,保护水草萌发,水草的覆盖面积达池塘面积的60%~70%。注意,池中间不栽水草,以免影响风浪及蟹分布。待水草长至3~4厘米后,投放螺蛳、蚬和小蚌等鲜活贝类软体动物,每亩投放量在250~300千克,使其自然繁殖,既净化水质,又为蟹提供适口的鲜活动物性高蛋白饲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