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闸蟹蟹苗养殖是否科学,是获得高产、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。生产上对大闸蟹蟹苗种总的要求是:数量充足、规格整齐、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。为了达到以上四点要求,在大闸蟹蟹苗养殖中须抓好四关:
阳澄湖大闸蟹蟹苗养殖时的质量关:培育幼蟹用人工繁殖的蟹苗。质量要求:体质健壮、活泼,手抓一把轻捏成团,松手后能迅速散开逃逸。经过淡化,规格整齐,每公斤14-16万只左右。培育蟹种用V期幼蟹,质量要求:体色呈青灰色;肢体完整,无伤无病、附肢齐全;幼蟹弄翻后能立即翻正并能迅速爬行,反应灵活。
大闸蟹蟹苗养殖时的消毒关:蟹种下塘时,要进行严格的消毒,以防病原菌带入。消毒的药物很多,如用高锰酸钾50毫克/升消毒2分钟即可;用福尔马林15ppm浸洗19分钟,最后不要直接下塘。蟹种到达池口后,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浸泡2—3分钟,再放在岸边20分钟左右,反复2—3次,避免蟹种因突然吸水而胀死。
大闸蟹蟹苗养殖的密度关:因大闸蟹放养密度与塘的环境条件、饲料投喂、水质管理、饲养技术有关,所以要合理的放养,放养密度适当,个体发育整齐,增重倍数大;放养密度过大,个体发育慢,增重倍数小。个体大小悬殊,成活率低,规格偏小。正确的放养密度:以池塘精养为例,当年养成上市蟹亩放1300—1500只;一龄扣蟹1000—1200只/亩(规格在200—360只/公斤);规格在160—240只/kg亩放养量800-]000只;规格在100—200只/kg,亩放养量700—800只。如是其他水系品种由于回捕率低,所以应在前面放养量的基础上增加20%,如果是蟹鱼虾、鱼蟹混养,则应对混养鱼的种类、数量、规格严格控制,尤其不能放危害鱼种的鱼类,如黑鱼、鲤鱼、青鱼等,但可适量放养鲢、鳙鱼以及少量的草、鳊鱼,放养量控制在500尾/亩。
大闸蟹蟹苗养殖的时间关:冬前冬后放养,正冬不放,一般越冬后的蟹种3月份放为最好,水温达10℃时,投放最适宜,若放大眼幼体则宜在5月上旬或中旬放养。温度高、生长快、成活率高。另外注意大闸蟹蟹苗放养须在晴天进行
蟹养殖技术
1.加强防逃设施 防逃直接关系到成蟹的回捕率。大闸蟹的攀爬能力很强,夏季的大风大雨会刺激大闸蟹外逃,故梅雨之前应加高加固塘埂,检查防逃设施,并备好防汛物资。俗话说“秋风响,蟹脚痒”。进入秋季以后,大闸蟹性腺趋于成熟,由黄蟹脱壳为绿蟹,准备进行生殖洄游,此时最易出现逃逸现象。另外,蟹池边不能有高秆作物,防逃墙四周最好做成圆弧形。
2.栽种好水草俗语“蟹大小,看水草”,说明水草是影响大闸蟹捕获规格及产量的重要因素,在夏季高温期,水草除可为大闸蟹提供栖息、隐蔽、脱壳场所及植物性饵料外,还可以起到遮荫、降低水温、改良水质等作用。种植的水草以水葫芦、菹草、苦草等大闸蟹喜食的水生植物为佳,面积应占蟹池的1/3—1/2。
3.保持良好水质水环境是大闸蟹养殖的第一制约因素,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。在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新,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搞微流水养蟹。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易发生缺氧现象,并使池中产生大量青苔,影响阳澄湖大闸蟹生长。在夏季应每15—20天,泼洒过磷酸钙(2—3ppm)、生石灰 (10—15ppm),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,为大闸蟹补充钙质,促进蟹体蜕壳生长(注意两者施用时间应隔3—5天)。另外,高温期最好每隔3—5天换水1次,换水量以不超过原池水的1/3为宜,并保持1—1.5m的水位,透明度控制在35—40cm。由于秋季昼夜温差大,水质易恶化,初秋时应勤换水。随着水温降低,换水次数应逐渐减少,最好保持透明度在45cm左右,水位1—1.5cm左右,保证水温较稳定以利越冬。
4.科学投饵夏季是大闸蟹生长旺季,要抓住时机投足、投好饵料,确保其快速生长。在此阶段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(如豆饼、小麦、南瓜等)的比例,以利大闸蟹聚积体能,并防止性早熟。秋季正值大闸蟹育肥时节,应适当增加螺、蚌、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。每日投喂两次,日投喂量占大闸蟹体重的5%—8%,投喂时间以8:00—10:00,17:00—18:00为宜,其中傍晚的投饵量占全天的70%,每次投喂量应以上次稍有剩余为度,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、水质、大闸蟹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。
5.加强病害防治 夏秋季节为蟹病的高发季节,管理不当,极易导致大规模的病害发生。定期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预防蟹病,外用药物有甲壳净蟹安;内服药有板兰根、脱壳素。夏季水温高,水质易变坏,蟹体抗病力弱,最好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;平时应不定期地用漂白粉、蟹宁等泼洒全池;在此阶段最好每月用抗菌素药物等拌饵投喂3—4次,并配合换水和泼洒石灰来调节水质。立秋后应重点做好大闸蟹“抖抖病”的防治。可用二氧化氯、二氯海因等药物全池泼洒,并结合新型防治“抖抖病”的药物如病毒克星、克抖灵等内服一周进行防治。
遇到下列情况,应及时冲水和换水:
(1)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,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,表明池水恶化,应立即冲水。
(2)连续阴雨、闷热,有机物耗氧量大,水中溶氧少,要勤冲水、换水。
(3)久晴未雨,加水困难,可泼洒生石灰水,每亩15公斤,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。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。
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(盐度在0.5‰以下)、微碱性(pH7.5~8.5)、氨氮低(总氨氮为0.2~0.5毫克/升)的水中生活。大量投饵后,水质易肥,除了种植水草外,经常换水,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。通常在冬季和7~9月份,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(1.3~1.4米);4~6月和10~11月,水深以1~1.2米为好。春秋两季一般每7~10天换水一次,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/7~1/10;夏季每3~5天换水一次,换水量为1/3~1/5。换水时,水温不宜超过5℃,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/2
在购买蟹苗时,要注意鉴别下列七种蟹苗种:
1.非长江水系的蟹苗种不宜买。辽、浙、闽及黄河流域的蟹苗种如果移到长江水系中养殖,其结果生长缓慢、早熟现象明显、个体偏小,死亡严重、回捕率低。这类苗种形体近似方圆(长江蟹苗椭园),背甲颜色灰黄,腹部灰黄且有黄铜水锈色(长江蟹银白色),额齿较小且钝。目前,公认最好的蟹苗种出产地是苏州的阳澄湖。阳澄湖不仅是养殖成蟹最好的湖区,同时也是蟹苗养殖最好的地方。
2.未经完全淡化的蟹苗不宜买。应购买淡化时间较长(5天以上)、经过降温处理的蟹苗。 除向育苗单位仔细询问外,还可用下列方法来判断:未淡化好的苗杂质和死苗较多;颜色不是棕褐色,夹有白色的;用手指捏住蟹苗 3~5秒钟放下后,活动不够自如,爬行无力或出现“假死”。
3.早熟蟹苗种不宜买。有的蟹虽小(有的只有25克),但性腺已经成熟,体内渗透压升高,不能适应淡水环境,开春后直至第一次蜕壳时会逐渐死去。这种蟹背壳呈墨绿色,雄蟹螯足绒毛粗长发达,螯足、步足刚健有力,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,四周有小黑毛。
4.小老蟹苗种不宜买。小老蟹有的地方又叫“懒小蟹”、“僵蟹”,已在淡水中生长二秋龄,因某种原因未能长大,之后也很难长大。一般性腺已成熟。所以背甲发青,腹部四周有毛。夏季易死亡,回捕率很低。
5.咸水蟹苗种不宜买。这种蟹在海边长大。它的外表和正宗蟹种没有明显区别,但如果把咸水蟹放淡水中一段时间,则有的死亡,有的爬行无力,有的则体色改变。阳澄湖属于淡水湖,所以阳澄湖的蟹苗放养后成活率最高。
6.病、残蟹苗不宜买。病蟹四肢无力,动作迟钝,入水再拿出后口中泡沫不多,腹部有时有小白斑点,残蟹缺肢少足,或有其它损伤。病、残蟹不易饲养管理。断肢河蟹虽能再生新足,但商品档次下降。
7.氏纹弓蟹苗不宜买。沿江沿海一带又叫铁蟹、蟛蜞等。淡水河中较多,长不大(最大50克),品质差。因其幼体外形和中华绒螯蟹酷似,所以常有人捕来以假乱真。稍加注意,不难发现:氏纹弓蟹背甲方形,步足有短细绒毛,色泽较淡。
《澄蟹旺》是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员,吃蟹更有保障。有意请打电话:400-821-3299